4月22日晚,滿載珍貴文物的貨車從長沙出發(fā)抵達岳陽市博物館。
在湖南博物院庫房外,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文物放入包裝箱內。
工作人員將裝有文物的箱子送進岳陽市博物館庫房,順利完成了文物交接。
紅網時刻新聞4月23日訊(記者 胡邦建 攝影 李長宏 龔子杰)
“輕點,慢點,放穩(wěn)了……”4月22日至23日,隨著兩輛滿載珍貴文物的貨車緩緩駛入,由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中心)、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汨羅市博物館)借出的一批珍貴文物運抵岳陽市博物館,并經過工作人員之手送進庫房,順利完成了交接。
這些文物通過借展的方式集體“出差”,將在5月舉行的“川迥洞庭開——岳陽歷史文化陳列”和“方圓之城——七星墩遺址出土文物修復展示”展覽上和觀眾正式見面。
當前,湖南正在推進全省博物館“省市聯動”體系建設暨 “湘見萬年”文博特展矩陣項目。在此背景下,岳陽市博物館正在對館內空間布局與展陳進行全面提質改造,將于5月煥新而來,推出主題新展。
“為豐富展覽內容,我們與多個文博單位緊密合作,積極開展了文物借展工作。”岳陽市博物館展覽教育部負責人黃應飛介紹,此次借展的文物共有76件(套),主要來自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中心)、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汨羅市博物館)等單位。所有文物均為岳陽市境內出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涵蓋了青銅器、陶瓷器、玉器、漆器等種類。
4月22日至23日,岳陽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先后赴各地進行了文物借展工作。
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銅官窯工作站,工作人員認真進行點交工作,仔細檢查文物情況。
比對點交單,逐件核實文物信息;360度全方位拍照,詳細記錄文物情況……在湖南博物院庫房外,隨著借展文物的出庫,工作人員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點交工作。在完成點交后,工作人員更是小心翼翼地將每一件文物裝入內包裝囊盒內,并在文物的四周精心放置了PE板作為緩沖,以保障文物運輸安全。
“此次我們點交的文物主要為青銅器和陶瓷,包括犧首銅尊、豕形銅磬、元青花牡丹水藻雙魚紋折沿盤等珍貴文物。”湖南博物院古器物展示研究中心館員郭三娟說。
走進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汨羅市博物館)展廳,兩件文物靜靜地躺在展柜里,其表面的紋路和銹跡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汨羅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周芯介紹,此次借展的兩件文物分別是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和商獸面紋青銅貫耳壺,其中,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雖然于2021年才出土,但其獨特的器型在青銅器中都極為少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打開展柜,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文物依次取出。檢查、登記、包裝、裝箱……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流程完成操作,每一個細節(jié)都關乎文物的安全和歷史信息的準確記錄。
工作人員認真測量尺寸,并將文物小心翼翼地放入包裝箱內。
工作人員將裝有文物的箱子放入貨車內。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中心)此次共提供了70件(套)借展文物。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銅官窯工作站、汨羅工作站、華容工作站,岳陽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分別與工作站相關負責人共同完成了借展文物點交、包裝等工作。這些文物涵蓋了玉器、陶瓷器等種類,有著悠久的歷史。
除借展文物外,期間,岳陽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前往岳陽樓博物館等地運回了該館向岳陽市博物館借展的部分文物。
元青花牡丹水藻雙魚紋折沿盤
高8cm、口徑45.3cm
該盤形體較大,胎骨厚重,釉面光亮瑩潤,是元青花的精品之作。該盤的牡丹魚藻畫法寫實,形象逼真,表明元代在景德鎮(zhèn)參與繪制青花者,或有一部分具有相當的繪畫功底。
豕形銅磬
商代
長52cm、寬28cm、厚1.5cm
磬是一種懸掛使用的打擊樂器,從新石器時代流行至商周時期。該磬器型像一只野豬,嘴上唇上卷,背部上方的扉棱形似野豬鬃毛,下方的穿孔可供穿繩懸掛。
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
高67cm、寬41cm、重13.45kg
器身呈扁圓形,直口、長流、深腹、平底、高圈足、龍形鋬。獨特的器型是湖南乃至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
玉人像
新石器時代
通高2.7cm、寬1.8cm、厚0.8-1cm
來源:紅網
作者:胡邦建 李長宏 龔子杰
編輯: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