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wǎng)時刻新聞5月8日訊(記者 周雨墨)
晨光漫過洞庭湖的波紋,輕輕叩開岳陽市博物館的大門。在即將拉開帷幕的“川迥洞庭開——岳陽歷史文化陳列”展覽中,岳陽千年的時光在此刻具象為青銅器特有的蒼綠光澤,商代魚紋銅罍正以雄渾的姿態(tài),講述著洞庭湖畔“魚米之鄉(xiāng)”的古老傳奇。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
這件岳陽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82年出土于岳陽縣魴魚山,它高50厘米、重達10.75千克。其肩部四枚犧首傲然挺立;犧首之間,四只扁身鳳鳥振翅欲飛,尾羽與云雷紋相融。腹部及圈足的四道扉棱如青銅的“脊梁”,四組饕餮紋雄健威嚴,雙眼凸出如銅鈴,兩側(cè)倒懸的夔龍紋如侍者環(huán)伺。饕餮紋之上,圓渦紋與云雷紋交替排列,如水面漣漪層層擴散;往下看,數(shù)條紋路勾勒出魚形,三條一組,四組紋路排列整齊,與米字紋遙相呼應,在觀者眼前一展“魚米之鄉(xiāng)”畫卷。
岳陽西臨洞庭、北接長江,河湖密布、沃野千里。魚紋銅罍上的魚紋與米字紋,交織成岳陽作為“魚米之鄉(xiāng)”最早的文化符號。
這個5月,魚紋銅罍在岳陽市博物館的時空長廊里,等待與每一位觀者完成一場跨越古今的時空對話。
目前,湖南正在推進全省博物館“省市聯(lián)動”體系建設暨 “湘見萬年”文博特展矩陣項目。在此背景下,岳陽市博物館正在對館內(nèi)空間布局與展陳進行全面提質(zhì)改造,預計將于5月10日開放,推出重磅展覽“川迥洞庭開——岳陽歷史文化陳列”。
“川迥洞庭開——岳陽歷史文化陳列”以歷史時間為明線,為你講述不同歷史時期,發(fā)生在岳陽這片土地上的故事,用“會說話”的文物解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展示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史。通過“沉浸式場景+黑科技互動+海量珍寶”,讓古老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傳統(tǒng)與潮流相互碰撞,共同編織出一幅別具一格的區(qū)域文化發(fā)展圖景,帶你暢游岳陽的“前世今生”。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周雨墨
編輯:史凌松